今天在知乎上看到了这样的一个热门问题
“孩子考到了约定的成绩,可我不想兑现给他游戏充值的许诺了怎么办?”
原来这位爸爸答应孩子,如果期末考试能进步,就给孩子的游戏充值588元。结果成绩出来后,孩子真的考了第三名。但是爸爸却后悔自己了,他认为给11岁孩子的游戏里充500多块钱是害了他,后悔当初允诺的太干脆了。
其中有两条高赞的回答,
一条说“很多家长说孩子不好管,这孩子太不听话,这孩子太叛逆,孩子离家出走,甚至孩子自杀跳楼跳桥,看看吧都是你们这样的父母给带歪的……”
另一条的回答是“您一点都不是您所说的那样因为觉得是给游戏充钱才不舍得,您就是单纯的不舍得把那588花在你认为不值得的事上。你后悔的,是当初没有讨价还价把奖励的目标定高一点。”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则新闻,
贵州清镇一个二年级的小男生期中考试只考了77分,为了鼓励儿子,男孩的妈妈答应他如果考到90分,就给他买辆单车。
结果男孩期末考试不但考到了90分,还拿到了奖状。孩子开心的走路大摇大摆,走出了“六亲不认”的步伐,妈妈也在第一时间就带他去买了单车,小男孩骑着新买的单车,开心极了。
两个父母的不同做法对比,立见高下!
然而这两条新闻的评论中有一个非常相似的地方,就是很多网友吐槽自己的父母。
“我爸就是这样,一次一次许诺一次又一次食言,后面再也不相信他了”
“骗还好,遇到老妈心情不好的时候,打一顿都有可能。”
“一直被骗到大,做不到的就不要承诺。我现在很难去相信别人。”
“我以为只有我被骗,原来大家都一样。”
作为父母们,为了激励孩子,都非常喜欢给孩子许诺:
“你考到100分,我带你去海边玩。”
“你考到前三名,我给你买球鞋。”
“你成绩提高了,我就带你去迪士尼”
…….
孩子一旦实现的父母的要求,父母却有了各种借口:“忙死了,没时间”、“买什么玩具,你都多大了,买参考资料吧!”。如果孩子不开心,还要被父母扣一顶不懂事,不听话的帽子。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经做过一个针对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现状与期望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最不满意父母的12种行为中,“说话不算数”排在第一位。
很多父母对自己的不守承诺不以为然,熟不知你的背信已经在孩子的心中种下了失望的种子。
就像文章开头的那位爸爸,这500多块钱,不会成为孩子沉迷网络的导火索,只会成为你信任崩塌的第一步。
记录片《镜子》里有这样一句话: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父母就是作画的人,白纸变成什么样,关键在父母。
在孩子的眼中,父母是他们最亲近,最信任的人,父母许下的每个承诺里,都承载着孩子百分百的信任和期待。
但是随着父母说话不算数,这些信任被一点点消磨殆尽。最终只剩下满满的失望和对立。
1、孩子对你不再信任
记录片《镜子》片中有一个故事让人印象深刻。
高一学生家明一心想当流浪歌手和背包客,父母不同意,他就辍学在家,不愿意和父母说话,脾气也变得很暴躁。
家明的父母不能理解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和自己沟通,家明的内心却藏着对爸妈深深的失望。原因就是来源于父母的说话不算数。
家明控诉“他们说考完试我可以想干嘛干嘛,可是考完试以后,他们又说等他们有时间请假再带我去,他们说话不算数,就跟逗小孩一样。”
家明表示:自己早就不相信父母了,所以已经没必要沟通了。
推荐阅读:旗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