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nline杂谈]看过不少网红的直播,有做吃播的,搞游戏的,带货的,独独没想到最近因疫情影响不少老师被直播网课给带火了。
停课不停学,可以说是一件必将载入中国教育史册的事情。怎么不停学?老师们走进了直播间,有人把老师直播上课的三个阶段写成了段子,真的太有画面感了。
老师第一天直播上课,还有点羞涩,他老脸一红,时间一到,害羞的赶紧下课。
当老师第二天直播上课,这个气氛逐渐火热,来听懂的扣1,没懂的扣2,记得关注我哟铁汁。
到了第三天老师直播上课,兄弟萌666走一个,这道题我解得没毛病,把直播间里充满了欢乐。
哇哦,今晚不下课。
如果不是因为开学在即又无法复课,真的很难让人把老师和直播联系在一起。有人把老师直播网课的走红称之为互联网教育的又一个巅峰(宅经济下在线教育概念股大涨)。事实上,互联网教育发展至今,真的是起起伏伏一言难尽。
90年代中期,国内开始玩起互联网,互联网教育也跟着起来了,不少民营培训机构和互联网教育企业开始在线开办学校和上课,那时候叫“办网校”和“上网课”。比如1996年,首家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站,101网校成立;到了2000年,我们比较熟悉的新东方网校也上线了。
当时,互联网教育刚起步,它的授课形式就像在放教学课程PPT那样,主要以文字为主,音频和视频这些数字教学资源还没出现,用户体验非常一般,不过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还是迅速发展了一批批用户。
直到七八年后,弘成教育和东大正保分别在美国上市,这才从真正意义上让互联网教育行业获得了社会关注度。
这个阶段,互联网发展得很快,互联网教育在硬件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支持,音频和视频教学都慢慢有了,但隔着屏幕怎么和用户互动、怎么才能教得有趣好玩,还是一件让所有人头疼的事情,整体盈利的能力还不成熟。
很多人来学网课都是三分钟热度,动不动就在网上下载了几十个G的教学视频但结局都是囤在电脑里光占内存去了。
在互联网的助推下,知识的传播和学习变得容易了,但离教书育人的真正目标还离得很远。所以很多培训机构还是主攻线下培训机构,把互联网教育当作一种附加功能,用来做宣传概念等,互联网教育能赚钱这事儿都不太被看好。
直到2010年,互联网教育才出现了颠覆性的创新模式。这一年,美国MOOC(慕课)大规模的开放在线课程,全球顶尖的教学资源被授权进行传播,这一举动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同年互联网的发展也让在线教育的形式更多样化,视频一对一互动授课,在线批改作业,让在线课堂生动有趣起来了。
终于,在2014年互联网教育迎来了爆发期,平均每天就有2.6家互联网教育公司诞生。而这一年也被视为中国互联网教育的元年,大家熟悉的iTutorGroup、沪江网、VIPKID、51Talk等元老级互联网教育公司,从这一年开始都在营收方面实现了火箭般的窜升。当时的在线授课教师可以做到一小时就收入过万。
互联网教育的蛋糕这么大,自然很多人都想涌进来分一杯羹,互联网教育陷入了一种谁烧钱多谁就赢的困境。这也给整个互联网教育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互联网教育的在线获客成本越来越高,有的互联网教育公司在获客成本上就高达4970元,随时都会出现现金流断裂的危机。
2015年末,作为互联网巨头的百度也想在互联网+教育分一杯羹,百度传课正式上线,可即便在自带巨大流量的百度上,也无法快速的把用户导入到自家的教育平台上,可见互联网流量要转化为教育流量,难度大,成本高。2018年1月,百度传课宣布停止维护客户端。
另一方面,为了烧钱补贴大量获客,教育和运营资源不得不减少,这也让网课的服务质量迅速下降,用户对互联网教育网课的投诉率居高不下。
为了卖出更多的课补贴获取新客的成本,很多互联网教育平台在推广网课的时候强买强卖,疯狂电话骚扰,欺瞒消费者等,还出现了正式课程与试听课程质量不符、花钱买课容易,不满意退费难等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时之间,消费者对互联网教育的好感急剧下降,甚至是反感、厌恶,大批用户出走。互联网教育也陷入了流量寒冬,你死我活进行存量厮杀。
互联网用流量把教室搬到了屏幕前,而线下的教学讲堂也引入了互联网技术,让教学资源匮乏的地区能够平等地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互联网+教育,和教育+互联网,一个看起来是为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知识盈利,一个则是用技术打破知识传播都壁垒,但本质上它们都做到了将知识更广泛地传播。
1993年美国通过IT教育应用实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世界各国也纷纷开始重视IT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
1998年教育部正式批准清华、北邮、浙大和湖南大学作为国家现代远程教育第一批试点院校,发展现代远程教育;2012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2015年,全国中小学校互联网接入率已达83%,多媒体教室普及率达73%,互联网教育基础支撑能力已经形成。
2018年一块可能改变命运的屏幕走红,讲的就是利用远程教育促进教育均衡的故事,凭借一根网线就将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联系起来。
此次受疫情影响,课堂老师走进直播间以好玩的方式给学生们传道授业,也是新兴互联网技术促进教育行业多元化的有力证明。
线下教育和线上教育相结合,让教育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完备的技术和硬件为互联网教育提供了更多创新的可能。2016年知识付费产业崛起,以知乎、得到、喜马拉雅、分答为代表的知识付费平台快速收获万千用户,百花齐放,知识付费用户也呈现“井喷”之势。
知识付费与前文提到的在线教育不同之处在于,知识付费是一条完全独立的产业,更像是在互联网信息轰炸中,有人帮你把你想知道的信息直接告诉你,替你省下繁琐的筛选过程。知识付费的最大意义也在于是能够刺激大多数普通人贡献自己掌握的知识,成为从分享知识中获益的人。
而在线教育拥有着系统且严谨的教研体系,从课程内容制定,教学到课后作业布置都是由从事相关教育的专业人士来把关,本质上还是课堂教学,只是载体从PC端变成了移动端。
知识付费的形式并不局限于课程,它还可以是对一个提问的专业解答,而且时间把控上更弹性,大多数都比较短,呈现的方式非常自由,可以是图文、音频或者视频。
知识付费传递的是知识本身,是用户依旧“名人之言”矫正自我认知偏差的捷径,所以知识付费更注重的是品牌效应,付费的初衷是对这个人筛选信息能力的信任。
所以由于不同人对事物都存在认知偏差,知识付费的内容也是依据这个人的学识经验,所以知识付费产业一直都存在争议,知识付费内容参差不齐,用户对知识付费内容的评价也带着非常浓的个人色彩。
但即便如此,目前人们对知识付费的热情依旧高涨,截至2019年年底,知识付费平台用户规模接近4亿人,知识付费的总体经济规模达300亿。
知识的传递不断在变化,经过线下教育-PC互联网教育-知识付费/移动互联网教育这三个阶段的转变,知识的传播途径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变得更多样,覆盖的人群更广,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未来每个人都可以想学就学。
推荐阅读:微信吓人15秒